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部门动态 ->正文

“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第八讲在我院举行

2017-12-18 admin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宣传学习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12月14日,“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北京高校市级思政课第八讲《面对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创作》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来自六所艺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和三百多名学生参加了课程学习。

  讲座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主讲。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为仲呈祥教授颁发了北京市教工委市级思政课授课聘书。

  首先,仲呈祥教授指出,面对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应该怎样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了党章,实现了党的领导工作的与时俱进,也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成为我们全党工作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仲呈祥教授明确指出,习近平文艺思想并不是一个凭空产生的概念,它是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的完整科学的文艺理论。他以作家贾大山的生动事例佐证,习近平总书记早在青年时期就对文艺问题极为关注,具有浓郁的文艺情节。他又从毛泽东“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提出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到江泽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胡锦涛的“文艺的人民性”、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举例形象地说明党的文艺思想一直来源于实践、扎根于人民、反映时代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艺发展方针、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等,系统构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仲呈祥教授还强调习近平文艺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儒学代表大会上用六个字深入阐述了中华文明观——“多样、平等、包容”。一是文明是多样的。世界上地球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文明,是多样性的,要承认它;二是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之分,没有大小之分。哪怕民族再小,也有存在的理由,对其他民族的文明也是平等关系;三是一种文明对另外一种文明要包容。多样、平等、包容就是中华文明观。简单的六个字却深入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观,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从哪儿来?仲呈祥教授指出,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艺传统和文艺理论,熔铸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继承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植根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伟大实践。习近平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感、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文艺思想是针对市场经济浪潮中、我们文艺领域出现的唯票房、唯收视、唯点击率的用经济思维取代或者统领文化思维的错误倾向;影视荧屏上出现的娱乐化、低俗化泛滥和以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快感冲淡乃至取代文艺本应给人带来的精神美感的错误倾向;出现一种“非英雄化”“戏说历史”“解构经典”等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而提出来的。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沾染铜臭气,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真实反映历史和现实主义,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倾向。

  最后,仲呈祥教授讲到,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进行新时代文艺创作,就要实现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造型,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要讲清楚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

  仲呈祥教授的讲授受到现场师生的热烈欢迎、掌声不断,师生纷纷在朋友圈转发感想,“仲呈祥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犀利的语言鞭挞当今文化领域的唯票房、历史虚无主义和三俗现象,阐释了‘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型、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的文化观,旁征博引、语言幽默、案例生动、信息量大,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精辟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对新时代文艺的指导、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例证翔实,语言生动风趣”;更有学生坚定地表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

  课程结束后,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主任梁建明总结了《时代号角: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之路》市级课情况。八讲课程各学院精心组织有序、主要领导全程参加,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授课仪式,讲课专家高度重视,思想性、艺术性兼备,教学内容彰显各学院艺术特色,学生认真听课,反响热烈,及时传送听课感言。课程自开讲以来得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根据北京市教工委统一要求布置了市级课的结课论文和六所艺术院校参加北京高校市级课集中展示活动的安排。